兰之猗猗,扬扬其香——北外附校初中艺术学科简介
发布日期:2020-05-25 信息来源:
春花去了,浅夏盈盈来约。走在五月的明媚里,“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让我们带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热爱,一起走进北外附校艺术学科。
一.学科简介
艺术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的学科,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为导向,目的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学生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为他们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潜能,激发创作,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品德修养和关键能力在内的诸多学科核心素养。
二.艺术学科课程设计思路
为了实现艺术课程的美育功能,艺术教学包括艺术基础知识与技能、艺术课堂实践和艺术课外活动三部分内容。
根据学生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艺术认知特点,我校艺术教师采取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将艺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和艺术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彰显美育功能,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情趣。教学中老师们立足核心素养,完善评价机制,丰富艺术课外活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三.教法、学法与评价方法
艺术课程以艺术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艺术老师致力于发现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并进行保护和培养,鼓励学生动起来,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习兴趣,由此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法上:教学方案设计之初,艺术教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注重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们注重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从内心深处关爱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把艺术基础知识与技能融入艺术课堂实践活动。教学上,我们追求课程的整合、融合与跨学科综合,努力让课堂不仅是学生们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平台,更是他们洗涤心灵、感受人性魅力的圣殿。
学法上:对于艺术作品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采用体验、模仿、探究和合作等综合方式,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巧用经验,密切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和课程的联系,
评价方法:
1.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日常教学中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和艺术实践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结果的评价,在学期末进行,主要采用艺术课堂实践方式。
2. 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定性述评是一种等级描述性质的评价。主要用于学生在艺术学习中难以具体化的一些内容。如对艺术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定量测评是对不同教学领域课程内容中的水平要求进行的评价。
3. 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学生的自评以描述性评价为主,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用“艺术成长记录册”记载学生的自评,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比较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同学间的互评可采用分组展示会、艺术才艺或创意展示等形式,在观感交流中相互点评。
四.教研主题与主要成果
(一)课堂教学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艺术课堂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培养学生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努力成为“适合一切学生的优秀教师”,带领学生感受艺术,感悟文化。
1. 音乐课程设置
音乐课程设置为器乐教学和欣赏、演唱教学。通过葫芦丝器乐教学注重音乐基础知识的衔接与巩固,音乐课注重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和尊重世界民族音乐文化。每节课安排5分钟才艺展示,这个小小的5分钟,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坚持学习音乐的动力,让更多的校外老师继续帮助学生学习音乐,让更多的学生近距离感受各种乐器的美,让更多学生自己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音乐课上,我们在学唱高山族民歌《杵歌》的教学中去感受高山族人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我们在学唱意大利船歌《桑塔露琪亚》去感受意大利人的热情与浪漫;我们在欣赏音乐剧《猫》中去感受猫的世界里的爱与宽容;我们在欣赏《辛德勒的名单》去感受战争带给我们的反思与警醒。
2. 美术课程设置
①美术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学段、不同心理的特点对学习内容进行时间上的调整和整合。以初一课程为例:在《造型·表现》课上,基于学生基本的色彩搭配知识储备不够,我校教师提前加入《色彩的调和》一课。艺术创作的三要素,即造型、色彩和构图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得以循序渐进。在花鸟画系列课程教学上,考虑到该课程的立脚点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我校美术教师补充加入《宋代文人画赏析——得之象外寄情其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以文化理解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中国绘画从写真发展到追求意境、意趣的历程,从中领略到中国画的独特之处,即中国画融合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
②辅助于课堂教学的学期作业
每个年级每位同学在学期初就明确自己这一学期的一个学习任务,从不同类别的艺术形式中选取自己的课题,由此完成一幅主题创作或者是主题作品赏析报告。这样的学期目标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阶段测评,辅助美育的完成。
③加强美术视觉传达艺术的功能
视觉传达艺术,我们要鼓励学生时时处处发现美,领悟美,进而创造美。在学习过程中。我校教师会随时加入当下美术类美轮美奂的主题作品展赏析,比如“感受梦幻雕塑——掉落到凡间的精灵”、“禅意·庭院——欣赏中国的古典建筑”和“木·肌理——心如止水,乱则不明”等。就拿园林建筑来说,一亭台,一楼阁,一窗一榭都那么富有诗意,这些作品光看主题就已觉得美不胜收,自然也帮助学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二)艺术课外活动拓宽艺术教育的平台
我校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主要有艺术节和文化节。艺术节包括海淀区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和校内艺术节展示。如新年画展、钢琴新年音乐会和合唱展演等。文化节主要是艺术社团展示本学年艺术活动成果,艺术社团包括美术社团、书法社团、葫芦雕刻社团和合唱社团等。
合唱团先后参加清河学区庆祝教师节活动、全国日语歌曲合唱比赛(银奖)、海淀区合唱展演和迎新年慈善“爱的旋律——音为有你”音乐会等,还曾赴日本参加中日友好艺术交流。在这些活动中,我校特色团队和艺术特长学生成仙了精彩演出。
美术社团学生在海淀区、北京市科学幻想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迎新年”系列主题画展更是展示了学生的创作成果,体现了学生迎新年的美好情怀。同时,艺术社团还参加德、西、法、日等姊妹校的接待活动,和姊妹校进行艺术交流。
(三)艺术教师不忘终身成长
艺术教师在上课排练之外的时间,积极进行专业学习。除了课余完成海淀区艺术课听课进修任务外,还参加了各项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活动。
①暑期参加为期7天封闭式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大师班培训;
②暑期参加5天北京市优秀骨干教师“乐府社——中国古诗词吟诵”培训;
③参加中国音乐学院姚艺君《中国民歌的活态教学》培训;
④参加北京市教委组织为期15天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培训;
⑤参加北京市艺术基金会组织的“吟唱古典诗词,留住中国声音”;
⑥暑期参加为期21天的面塑制作学习,师承非遗传承面塑大师何晓峥先生;
⑦参加海淀区国画小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培训活动;
⑧参加“通过艺术的教育”海淀区艺术教育国际论坛活动培训;
⑨参加海淀区“成长中的名师论坛”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
⑩参加北京市海淀区中学美术与舞蹈融合课“敦煌壁画——反弹琵琶的造型艺术”研究课;
……
听课与评课活动的参与是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汲取养分的重要手段。我校艺术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级、校级“一师一优课”、海淀区名师工作站专家听课、国家教育行政院地方教育局长培训班听课、海淀教研员下校听课、家长开放日听课、艺术学科海淀四学区骨干教师说课、录课和海淀区电脑抽题说课、录课等活动,这有效地提高了艺术课堂教学质量,打造了更有艺术学科魅力和致力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更优艺术课堂。
五.科研课题及成果
1. 海淀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学科教学中渗透大美育观的策略研究》
大美育观定位于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本能覆盖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能覆盖学生学习、成长的所有活动领域,从而起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乐群和以美扬长等多方面的作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成长。大美育观的提出,扩大了美育的外延,把美育实施的群体由艺术课教师扩大到所有学科教师,强调所有学科教师都必须在大美育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任务。
2. 研究成果:
(1)实施大美育观,提出对教师素质的高要求。教师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组织者,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教师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效。
(2)课堂教学中大美育观的定位。学科知识不是单纯的知识呈现,而是发现学科知识中的美。各门学科的教材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3)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活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运用,对规律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发现与鉴赏能力。如艺术节、文化节信息课徽标的设计,科学课、生物课实验中对规律的发现。
(4)教师在各类活动中对校园文化的创设与设计,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平台,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展示、去创造。良好的美育氛围,不仅能为具备审美素质的教师提供实施才华的舞台,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潜在审美素质的发挥。
张燕萍《从音乐要素入手,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张燕萍《艺术教育中的大美育观》;
刘娜《初中物理第二课堂教学中的美》;
刘娜《美育教学案例——物体沉浮条件的应用》;
李萍《生命的美——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育》;
崔琴《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教学观念》。
崔琴《美术课堂中的美育探微》
教学思考:艺术课要有大美育观的意识,艺术课不是培养音乐家、美术家的教育,而是培养人的教育。音乐课不单单只是唱唱歌,听听音乐,美术课不只是画几幅画,写写毛笔字,创作几幅美术作品,而是通过艺术学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的不同艺术风格。艺术课需要引导学生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感受到不同人文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文化的魅力,从而做一个高尚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间断的学习、思考、领悟、拓展和延伸。
六.校本课程举例
1. 古筝课程
古筝初级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演奏方法与演奏技能,了解古筝的基础知识,认识中国民族乐器古筝的独特魅力与文化。通过欣赏古筝名曲,了解古筝名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古筝的学习兴趣。
古筝中高级学生通过集体排练成品乐曲《洞庭新歌》、《丰收锣鼓》和《战台风》等,参加校内外演出和比赛,在进一步提高演奏水平的基础上,培养音乐表现力和舞台演出能力。
2. 面塑课程
面塑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传统工艺美术面塑的分类、特点及作用,学会赏析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探究传统工艺美术的制作步骤和方法,进而了解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
通过采用观察、分析、实践、拓展、提升、延伸的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学生提升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文化内涵的认识,激励学生提炼、概括和归纳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元素,发现和利用身边的材料,汲取传统工艺的题材、色彩和造型等元素,并鼓励学生运用一定的制作方法,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品,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实地考察探究地方工艺美术馆、博物馆和文化遗产,观摩美术原作,查阅相关民间美术文献资料、文化实物,从而获得审美体验,了解美术文化与非遗蕴含的民族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观赏、思考、讨论和分享,由此形成对民间工艺美术相关知识深层次、全面的理解。
通过学习和传承身边的民间工艺美术,培养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欣赏和理解民间工艺美术品和民间美术现象的习惯,了解民间工艺美术和文化的关系,认识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形成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由此尊重和热爱手工艺者的创作成果,感受美术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面塑教学结构图
七. 线上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在面对新冠疫情“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艺术线上教学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月17日至4月12日。艺术教师根据线上教学的特点,重在让学生感受疫情之下的爱与担当。从艺术作品中获得生命的养分,引导学生以积极、阳光、乐观的心态面对隔离生活,进行居家学习。音乐线上课程开设《疫情之下,用音乐传递爱》视频、音频编辑、吟唱中国古诗词《春夜喜雨》、《上下求索》和班级音乐会等活动。美术课程内容的设置通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欣赏,第二部分是主题创作(绘画和设计)。考虑到孩子们上课的局限性,教师以启发、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和创造美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循序渐进,通过巧用《故宫--紫禁城建筑之美》、《千里江山图-山河壮阔之美》、《视觉中的红屋顶-西方现代艺术》、《光与影的艺术》和《溪山行旅图-大山大水之美》等素材,让学生虽未出门,心中已有河山之状,春光之美!居家的日子不再沉闷,因为我们心中有物,眼中有美,笔端生花,家里一个简单的物件也在孩子们画笔下变得与众不同,美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在心中扎根。
第二阶段:4月13日至今,是线上新课阶段。教师将教材内容分为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开设了《走进西洋交响乐队》、《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和《交响诗<魔法师的徒弟>》等课程内容。
美术课程开始将教学内偏重于学生的发现与创作,开展了《创意——从发现开始》《色彩的抽象——黑白装饰画》《主题创作——自命题》《色彩装饰画》和《汉字之美--装饰设计》等课程活动。
创意——从发现开始
色彩的抽象——黑白装饰画
色彩装饰画
汉字之美--装饰设计
艺术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们最终关注的不仅仅是艺术,而是精神的培养和品格的铸就。当我们的内心是纯净的,我们就能感受到艺术的美,我们才能感受到月光和闻到花朵的芳香。因此艺术教育需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孩子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作为教师,我们会努力把握好每节艺术课和每次艺术活动,让其成为学生心头的那一颗艺术之星、文化之星,时刻绽放真善美的光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初中艺术备课组长 张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