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

教学科研

首页 > 小学教育 > 教学科研 > 正文

【小学·教学研究】展示体育课堂风采,增强学生健康体魄——记体育组骨干课展示活动

发布日期:2022-03-25 信息来源:

为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强化“无体育不教育”的理念,倡导快乐体育教学,3月14日至3月25日,我校举行了为期两周的体育课骨干教师公开课展示活动。

孙亚楠老师执教五年级《民族体育运动——竹竿舞》

孙老师在竹竿舞课堂上通过导入、设疑、探究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依次完成小组练习、合组练习、全班同舞的学习内容。课堂设计遵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舞蹈教学设计依照简到难、由分解到组合、由慢到快的教学原则,在舞蹈学习中,同学们之间也合作互助,最后顺利完成《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全部舞蹈动作学习。在欢快的民族歌曲声中,学生们配合默契,一起有节奏地运动竹竿,脚步灵巧地翩翩起舞,充分体会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内涵。

02c687f234fe2900733c8dc8b5da47a51206534c36aa634dc950d4cf37d46e

李骏老师执教五年级《发展快速跑能力与游戏》

本节课学生利用手中的跳绳完成热身活动,通过学生调整跳绳摆放的间距来练习跑步的频率以及步幅,通过后蹬跑的练习提高学生脚踝力量以及后蹬力量,最后调整跳绳之间距离来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本次课跳绳贯穿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做到了一物多用,挖深了普通教具的使用价值。同时李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多项闯关游戏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参与锻炼热情,激发了学生们的挑战欲望。

黄钊老师执教二年级《迎面接力》 

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各种不同的游戏,通过简单实用的器材和场地变化,在游戏过程中层层递进展开教学。虽然是同学们常见的接力活动,但合理利用场地,增加接力形式变化,让学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兴奋状态。 黄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同学们始终带着疑问去学习,更能活跃思维的积极性。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与学习环境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本课通过对比体验,让学生自主发现和了解了跑直线和立棒交接的意义。

微信图片_20220322154914微信图片_20220322154812

谭明琼老师执教六年级《“8”字跳长绳》 

本节课准备部分设计了融合专项练习的热身跑和有氧健身操,配上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使学生激活身体关节,充分热身,预防运动伤害,结束部分的拉伸操配以轻音乐,放松肌肉。课堂主体教学采用80/分、100/分、120/分的跳绳节奏,老师在大绳中间系上红色标志带,在地上标出同学进出8字绳的位置,以两个简单明确的方法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课堂采用分组教学模式,用进阶练习的方式体现运动强度的逐渐增强和密度逐渐加大,主教材练习后用“打冰壶”游戏来结束基础部分。“打冰壶”是学生特别喜欢的一个创新游戏,同学们在观看冬奥会比赛中对冰壶运动都略知一二,“打冰壶”游戏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同时这项练习专注于上肢运动,平衡了跳绳课上的全身运动量。

e69c5e759ac47e9521612fbae4fde65d2f47f6fef55997bcfb5ac9e4fc9a3e

陈旭老师执教一年级《彝家娃娃真幸福》

本课设计基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始终围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展开。从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的运动能力和音乐水平出发,演唱好歌曲、舞动身体作为课堂教学起始目标。教师先逐层分解彝族舞蹈的特色动作,理解舞蹈中彝族转腕、甩手等的动作魅力,学习歌曲分层次的聆听与演唱,并利用简单的低、中、高手势位置辅助歌唱教学。教师设计了简单有趣的音乐活动,加入民族特色乐器和舞蹈,最后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表演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解了“彝族”的音乐文化背景和特有的舞蹈形式。

体育骨干教师公开课展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及课堂驾驭能力。此次活动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参与,现场观摩评课,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落实,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技能提升和体育教学知识更新,助推我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体育教研组  李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