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

聚焦素养提质量 骨干引领共成长 ---中学部开展区学带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系列报道(二)

发布日期:2025-03-17 信息来源:

【编者按】在上学期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申报评选活动中,我校中学部共有42名教师成功入围,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体育学科。为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体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学校于本学期第三周至第八周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示范课的展示与研讨,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3月11日下午,我校初中语文教研组"区学带区骨干示范课"活动正式启动,海淀区教研员夏满走进课堂,分别听取了初一语文组叶方老师和初三语文组郑丽老师执教的两节课并进行了指导。

叶方执教七年级下册二单元《老山界》,课堂通过“再现路线图—一字评经历—红星送红军—走好新长征”的活动任务环节,指导学生运用多种类型的批注,理解红军英勇、乐观、爱民的精神品质。本节课紧扣单元教学中的语文要素,以活泼而具有仪式感的课堂形式落实了单元学习核心要素。


郑丽执教九年级记叙类文章阅读之鉴赏评价专题复习课,课堂带领学生通过分析三组典型例题的显性和隐性问法,把握鉴赏评价类题目多角度的鉴赏点,并通过细析典型例题,纠正学生答题情感表达用词标签化问题,总结鉴赏题的一般答题路径,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的审美鉴赏能力。

课后,夏满依托两节课例,就语文教学如何扣住单元语文要素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和如何上好专题复习课进行了指导。肯定了初一年级课堂教学中能够抓住单元语文要素中核心要点,精心设计符合学段要求的课堂学习形式,为学生搭建完成任务的工具支架,并提出一手抓“任务”,一手抓“评价”,运用多种类型的课堂评价落实课堂任务指向的是关键能力的培养,指向实现基于语文关键能力目标的教学评的一致性。同时也肯定了初三专题复习课能够精选例文,提高了课堂效率,并指出散文、小说赏析类题目的落脚点及赏析的思维路径,明确了初三专题复习课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发现规律、运用规律、验证并完善规律并再次运用巩固。

初中语文组全体语文教师认真聆听,积极思考,并就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夏满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此次研讨活动,为我校初中语文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月12日,北外附校“1+3”项目班开展英语特色课程公开课,集中展示了“SEE”一体化外语课程体系的创新实践。本次公开课以学术英语与新闻英语为核心模块,特邀北京市特级教师、海淀区英语教研员孙铁玲老师全程观摩并点评指导。

学术英语:跨学科融合赋能生态保护议题

在首节学术英语课上,吴芳带领学生围绕“海豚与鲸鱼保护行为的多维分析”展开深度探究。课程紧扣“SEE”课程体系中学阶段“转要变化”目标,即从基础知识向跨学科能力进阶,将语言学习与生物学、伦理学深度融合。通过解析海洋哺乳动物的协作行为与生态平衡机制,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工具并通过“故事的力量”,论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伦理价值。

新闻英语:聚焦科技前沿,解码中国创新路径

史芳的新闻英语课程聚焦前沿科技趋势,以人形机器人、AI智能体、基因编辑、绿色技术及太空探索为核心议题,采用“1+4”教学模式(即:1次教师示范引导+4个小组分领域探究),从高频术语解析(如CRISPR、CCS、AI agent)到战略路径探索,解码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技战略,并围绕“从零到一”的基础创新与“从一到N”的产业转化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构建语言表达与逻辑的双向联结,充分体现“内容为基、意义先行”的课程特色。

海淀区教研员孙铁玲在点评中高度肯定本次公开课的示范价值。她指出,“SEE”课程体系通过阶梯式目标、跨场域融合及个性化路径,实现了语言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深度嵌合。学术英语以“故事驱动”激活批判性思维,新闻英语以“现实联结”赋能全球视野,充分彰显“系统化、拓展性、体验性”三维框架的实践效能。孙老师特别强调,课程中显性化的思维策略教学及“外语+科技”“外语+人文”的特色模块设计,为新课标下的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范式。

化学教师笱秀丽在化学实验室给大家展示了一节《溶液酸碱性的》一课。

首先,教师将白醋、肥皂水等生活常见溶液作为实验素材,学生分组使用石蕊、酚酞试剂观察颜色变化,自主总结“酸红碱蓝”的变色规律。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时,教师顺势抛出“如何精准量化酸碱强弱”的进阶问题,引导学生用pH试纸测定盐酸、石灰水等溶液的酸碱度。通过比对数据,学生不仅验证了pH值与酸碱性的定量关系,更体会到科学探究从定性到定量的严谨性。

课堂尾声,化学知识从试管延伸到真实生活。学生用pH试纸检测桔子、洗发水、沐浴乳等物品的酸碱度,这一设计让化学知识回归生活价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科学服务生活”的认知。

整堂课以“实验—问题—实践”为逻辑链条,教师通过阶梯式任务设计,将“做中学”理念贯穿始终。从现象观察到规律总结,从数据验证到迁移应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在问题解决中实现思维进阶。


教研组长王学辉在课后点评指出:整堂课以“实验—思考—应用”为主线,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和问题解决能力,展现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观摩教师评价:“课堂设计层次分明,既激发兴趣又培养科学思维。”笱老师始终秉持"实践育人"理念,此次公开课展现了化学组在实验探究教学中的创新探索,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科学魅力。

3月14日上午,我校初中数学教研组在数字化化学实验室成功举办骨干教师示范课展示活动。初二数学备课组长刘志鑫老师以《函数的图象》为课题进行教学展示,专家教研员刘忠新老师莅临指导。

刘志鑫老师以"北京市某天的温度T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真实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建构函数图象认知。课堂采用"问题链"驱动模式,精心设计梯度式探究环节,创设开放性任务,鼓励学生根据已知的变化曲线逆向设计合理的生活场景,最后开展小组合作,并对创设的情景进行多维解读与合理性验证。这种"情境-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做中学"理念。


在课后研讨环节,教研员刘忠新老师高度评价了本节课的创新理念和开放性问题实践,同时提出专业建议:强化函数概念本质教学,通过工具如几何画板动态演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关系,深化数形结合思想渗透,构建代数表达式与几何图象的双向转化通道。

本次示范课活动通过"课堂展示+专家诊断"的教研模式,为校本教研提供了新范式。初中数学教研组将持续推进"教学评一体化"改革,定期开展主题式课例研修,不断提升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力和实施力,助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李寰执教的高一美术《超越与延异——西方现代艺术》彰显创新思维。通过创设新媒体技术的情境,让学生对“抽象主义”绘画作品与生活实际进行讨论与比较。以实物展示、视听熏陶、虚拟现实等形式,学生展开对于现代主义绘画的创作和文化魅力的学习与理解,基本掌握鉴赏现代主义作品的一般方法,利用通感提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能力。通过对西方现代艺术作品的鉴赏,感受作品将抽象的听觉形象转化为具有场景的新形象,理解现代美术作品的革新历程;培养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审视美术文化,感受西方绘画的多样性。  

教研组长于闰玲在课后点评指出:“本课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学案例引领性强,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完成作品,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美学氛围中,学生上课体验感较强,学生上台展示活动精彩突出本课精华,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创作天赋,及时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落实核心素养,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本次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不仅是我校教师教学风采的一次精彩呈现,更为全体教师搭建了一个学习与交流的优质平台。通过示范课的展示与研讨,教师们收获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刻的教学启示。我们坚信,此类教研活动的持续开展,将有力推动我校中学部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期待未来有更多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携手共进,为我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