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体育,不教育”呈现在现实行动中
发布日期:2022-01-18 信息来源:小学体育组
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和《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的发布,我校积极行动,坚持“五育并举”,厚植“以体载德”“以体育美”“以体促劳”“以体筑智”的育人观念,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追求“规范、高效、安全、有趣”的体育课堂为目标,改革创新发展特色,力争形成“一校多品”的体育发展新局面。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总目标,以推进“教会、勤练、常赛”为路径,丰富课程内容,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管理,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推动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零点体育”激发阳光活力】
“无体育,不教育”。一日之晨,学生便开始了以“零点体育”为样态的阳光晨练活动,这也是学校体教融合的有益尝试。通过早晨的体育运动,让学生大脑做好充分准备,为一天的学习奠定好基础。孩子们通过游戏的方式,增强了情感,培养了学生实践合作的好品质,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实现全面发展。同时,做好家校共育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开展亲子活动、开设家长课堂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家庭指导。引导家长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等休息时间,陪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踢毽子、跳长绳、丢沙包、跳格子...既有体育课上教授的运动项目,也有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索,创编的游戏项目。在活动中锻炼了身体,在晨光中开启了健康活力的一天。
【特色课程推动体教融合】
课程作为学校最重要的育人载体,体现着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育人目标。小学开足开齐国家课程,注重学段衔接,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健康为目标,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遵循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和体育运动规律,强化“教会、勤练、常赛”的教育模式,开展“4+1”特色体育课程,即4节体育课+1节特色运动项目,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等专项运动技能。创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组织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兴趣培养、主动参与、自主锻炼。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要求。
【以赛促练提升运动能力】
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班赛、校赛、联赛等,推广普及竞技运动,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进一步丰富竞赛内容,实现体育竞赛与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体育教学、小学生国家体质监测等有机结合,精心设计和办好各类体育活动。
以赛促练,开展全员参与的体育运动。通过开展“健身达人”“体育明星”“运动小将”等评选和展示,举办个人赛、小组赛、班级赛、年级赛等活动,鼓励和调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运动,形成你追我赶、互帮互促的体育运动氛围,让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习惯,让身体强健成为学生的一种时尚追求。三月开展校园足球赛、四月开展学校田径运动会、五月开展游泳比赛、六月开展体测赛、九月开展广播操比赛、十月开展跳绳比赛、十一月开展趣味运动会、十二月开展长跑比赛。做到月月有赛事,人人有参与。
广播操比赛
游泳比赛
篮球超级联赛
十人八字跳绳比赛
长跑比赛
自编武术操比赛
校园运动会
【丰富社团展现运动活力】
为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要求,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积极开展学生体育社团活动。体育社团作为体育课的延伸,为学生搭建了从学会技能到发展专项运动的平台,开展学生喜爱和擅长的活动,构建符合儿童建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的新课堂体系,丰富课余生活,陶冶情操,活跃校园气氛,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和健康发展的个性需求。
我校小学体育组致力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成立了多个体育与健康类社团,打造精品课程,形成了学生愿学、乐学、勤学的活动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队列滑
武术
冰球
田径
啦啦操
篮球
游泳
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