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责任——记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培训会
发布日期:2011-12-15 信息来源:
林卫民校长讲座
王静主任主持
为提升我校教师教育和学校教学管理的专业水平,增强教师专业意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2月9日,我校在二层阶梯教室举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培训会。校长林卫民作了题为《我们的责任》专题讲座。副校长张继军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教务处主任王静主持,全校各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参加了会议。
林校长以“做一个有理想的人”作为讲座的开场白,希望北外附校成为帮助孩子圆梦的地方,成为教师精神追求的地方,成为读书人的圣地,北外附校的教师要成长为真正的知识分子。林校长说,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但办学必须以教师为主体,一个学校必须靠一批敬业奉献的教师付出长期的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业绩。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和前提,现今社会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作为教师本身,追求专业发展的自觉性也与日俱增,“培训教师、促进专业发展是学校最大的福利”已成共识。
每一位把孩子送到北外附校来读书的家长,都期望孩子能够接受高质量教师的教学。本着对家长、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每一个在北外附校读书的孩子就应该得到有资格的、受过充分培养的、忠诚的教师的教育。学校将以此为目标,进行必要而充分的教育教学改革,下一阶段,学校教学管理的重心是,北外附校的每一个教师都成为高质量教师,成为适合一切学生的高质量教师。
培养高质量教师,就是培养人道的、有能力的、有资格的教师,这既是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学生学业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高质量教师为孩子指引道路,促进每一个孩子进步是不可能的。
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先厘清几个问题:什么是高水平的北外附校教师;谁能胜任现阶段的北外附校教育;怎样培养高水平的北外附校教师;怎样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支持;如何有效开展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
林校长结合之前在杭州外国语学校培训优秀教师的一些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如何通过机制调整,找到将“不算好”的教师转变成“高质量教师”的“校本化”培训途径,批判性地解析了“教育学原理体系的传播能保证教师成为高质量教师”这一理论,创造性地提出“高质量教师的前提在于‘学科知识、语言能力’;高质量教师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责任心、学习习惯和上进心;教学实践是高质量教师专业成长中唯一重要的因素”等观点。
林校长认为,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环境支持和技术支持。学校为教师提供环境支持可以通过变革学校组织机构来实现,同时通过改良教师管理方式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关于学校组织机构的性质,林校长分别从学校组织的双重性,教师身份确认,学校组织机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阐释,比较分析了科层制的行政单位和专业化组织、科层制单位的雇员和专业化人士、行政管理系列和专业管理系列等方面的特征。林校长认为,学校组织具有双重价值趋向(科层趋向和专业趋向),科层趋向担负着政治历史使命,具有现有体制下的行政单位结构特征,这一层级要保证学校稳定、有序、高效运作;而专业趋向则具有学校的气质,富有教师工作的特质,成为专业化组织的范式。关于如何变革学校组织机构,林校长提出可将专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相对分离、各有侧重,行政系列要保证政令畅通、强调执行力、重视制度和规范;专业系列则要树立积极的专业精神、让教师参与共建、以真理为先。在变革的过程中要防范两种极端化倾向,即“行政化压制专业趋向的发挥”和“正常运作以及纯技术藐视行政权威和秩序”,应注意行政系列和专业系列的独立特性、相互借鉴及整合。
在此理论基础上,林校长进一步提出,变革学校组织机构及管理方式的具体措施可以定格为:以专业系列与行政系列的整合为逻辑起点,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为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从以“行政管理为中心”转变为“以课程领导为中心”,建立“条块结合”的组织机构模式,采用改变话语系统,即少用“政治化话语系统”,常用“为专业发展谋福祉的号召”的策略,将“突显学术自由、学习自主、自立自强”作为变革特征。
林校长引用欧维和罗奇的“课程领导”概念指出,“课程领导”主要内容为“结合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着重学生学习的改进,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领导”要列为学校管理的第一要务。林校长同时阐释了“权力”与“领导力”的深层内涵,权力是一种有目的的支配力量,是由暴力、财富和知识三者构成的,通常与职务相联系;学校领导力是对教职工及学生个体的影响力。“职务对领导力的提升不会给予附加值,真正的领导力不可能通过奖赏、指定和指派而获取,领导力只能来源于影响力,不可能由外人授予”,“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着重学生学习改进”的课程领导力,是学校领导力的核心。
要践行以上结论,林校长认为首先要改良现实学校管理方式,必须将权力转化为领导力,将行政权力转化为学术权力,将学术行政权力转化为学术民主权力,使学校从以行政管理为中心过渡到以课程领导为中心。基于提高课程领导力的管理创新,林校长对自身曾经历的“将核心课程的校本化课程管理和校本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化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并获得成功”的案例进行详尽解析,作为借鉴参考的成功范例。
对于“北外附校教师离高质量教师还有多远?”这一问题,林校长从教师自身和学校管理两方面提出目前部分教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缺乏知识及对知识的尊重;不会做专业的事也不会专业地做事;反感行政事务和工作纪律;在潜意识中还存在对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偏见。此外,学校现实管理中也存在对教师教育引导缺乏有效方向,没有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有效作用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林校长认为,教研组长应与校领导共同承担起“我们的责任”,教研组要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组织,全体教学管理干部共同努力,积极打造全员教师成为“高质量教师”的校本培训机制。北外附校要成为成功的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北外附校教研组要成为典型的学习型组织,要构建“教师为所有孩子而教,教师有能力帮助每个孩子实现自身进步的最大增量”的美好蓝图。
教研组是学科教学法学习和研究的组织,学科教学基本职能是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基础任务是促进学生学习,学业是学生核心素质,没有高学业成就的素质教育并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教研组主要通过行动计划、集体叙事、课例研究三种方式开展活动。
关于“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是指以“为了学生的学业发展”为主要目标指向,林校长提出,教研组发展的行动纲领或行动计划(以及激励口号、舆论、氛围),从传统的试行行动计划、调整和改善行动计划、推广行动计划、集体反思和评价、进入新一轮的行动计划实施,逐步转变为制订菜单式的行动计划,接受教师的指导需求、主动提供解决难题和疑惑的帮助、切实解决实质性问题,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进行必要的学生学习测评的工作周期。教研组应倡导“扬善启智”,这是教师工作的核心价值取向,要旗帜鲜明地化大力气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及其学习成绩,大张旗鼓地提倡学生勤奋学习、刻苦用功,提倡以科学的严格要求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对于如何制订行动计划,林校长向各教研组长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寻找有效的教师教育项目,以“学会教学”为主题,明确教学的“一般要素”,即教学观、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学设计、成功课例判定及一般化、知识内化与理解,采取基于实践和问题的学习,即学徒观察问题、行动问题、复杂问题,明确其中的关键因素,即学会教学与自身经验的“无缝对接”;二是粘合理论与实践的现场经验,采用现场指导为青年教师搭“脚手架”,指导课堂观察,学会写课堂札记和反思性札记;三是建构“执行性理解”的教学评价,即通过多元测评关注执行(落实),多渠道多角度的案例研究,分析“公共文本”,建立工作档案袋和专业发展档案袋,建立教学资源库(文本、数字)。
关于“集体叙事”。“集体叙事”(又称“我们一起讲自己的故事”),要有规定的情境,要求参与者共同进入一个规定的情境,参与研究者应分别就自身亲历的情境叙述和描绘某一过程、某一细节、某一问题,要将具有不同处理方式或具有讨论空间的共性问题提交出来,展开讨论或协商,形成基本认识和处理的多种方式,以口述故事为原本,根据讨论的处理方式,审视和反思自身的故事,形成新的意义和价值,形成集体叙事文本,将所有的故事按主题、类型或过程,进行编辑处理,并增加参与讨论的情境。根据北外附校的教学实际,教学叙事的核心话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关注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教师应擅长教学幽默,为所有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主学习,使自觉理性成为学生长期学习动力的保障;教师对学科内容的目标、重点、难点应当非常熟悉,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能够预测内容与学生认知产生的落差,研究学习内容与学生个人之间的关系,分析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研制适合学生的内容变易图式,引导学生辨识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及各方面的变易,设计有利于这种辨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消解学习困难,使所有学生都能在知识学习中获得成功;学会学习是教学过程的最终归宿,学习策略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渗透学习策略的教学与指导,通过教学策略的优化来示范并教会学生学习的策略。
关于“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最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学习方式”,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开展。“课例研究”围绕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策略、设计方案、操作程序、细节处理、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展开,注意将学生的获得作为主要指标、要有行动跟进、要建立课例的不同范式并在学校之泛采用、要关注课例研究中的学科内容及其实质、采用多种课堂观察方法、增加实证数据和课堂观察技术(包括录像分析技术)、注意听课、说课、评课相结合、乐于公开自己的日常授课等几个问题。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林校长指出,有些教师会“讲”课,但不会“上”课;想教什么,实际教什么、教会了什么有些教师很模糊;“散文式”的教材导致新教师很难学会上课,“新理念”导致老教师变得越来越不会上课;学科教学的基础任务—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被异化,这些问题,在任何一所学校都有一定程序存在,亟待解决。教研组要将“课例研究”作为常态化活动。教师要想成为教育家,首先要成为教书匠;中学没有抽象的教师,只有具体的学科教师,改进课堂教学从提高教学技术(能)做起;问题意识、实践之知、自由表达比课题意识、理论之知、科研规范更为重要。
教研组在承担学科团队专业发展职能的同时也要部分承担行政的职能,要配合学校的行政事务、提高行政执行力、确保学校政令畅通。
林校长强调,教研组要成为教师的“家”。每位教师应认识到这个“家”对专业成长的重要性,珍惜这个“家”的和谐、进步,提升学校工作的幸福指数,教研组长要养成爱护教研组团队和重视专业发展的深层体验和内在自觉,每位教师应与专业伙伴荣辱与共、休戚相关,要相互信任、真诚合作,树立自己是教研组的成员,是对你自己的教学也对教研组的工作承担义务的人,自己的价值是教研组集体价值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意识。只有这样,北外附校的教师才能成长成为“高质量”的教师,家长才能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北外附校的明天才能更美好!
林校长说,有了教师称号但不会很专业地教书在目前中小学界并不少见,每一所中小学包括一些最著名的学校都尚未达到“每个教师都是适合一切学生的高质量教师”这一境界,这常常不是学校没有努力,而是体制所使。林校长坚定地说,基于北外附校的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基于北外附校现任教师的专业精神和勤奋刻苦,以及越来越浓厚的学习、学术氛围,作为校长,我有信心带好这支队伍,有信心通过改良学校组织、发挥教研组职能、推进教师考核和专业评价、建立教师晋升和解雇等一些具体的措施,建立实现“北外附校全体教师都是适合一切学生的高质量教师”这一教师培训目标。
林校长充满专业知识和智慧的讲话让在座教师获益匪浅,并深受感动和鼓舞。大家看到了校领导对教师成长的深切关怀和殷切希望。相信在林校长的引领下,北外附校全体教师一定会快速成长成为“高质量教师”,为附校的发展和腾飞贡献出一份力量。
会议最后,教务处主任王静对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各教研组的工作计划的制订作出布置并提出具体要求。
培训会现场
(供稿: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