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

初一年级“七个一”活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发布日期:2023-06-12 信息来源:

学英烈事迹 诵抗战经典 做红色传人

初一年级“七个一”活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69日,初一年级学生怀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参观了位于北京市西南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活动,同学们深入了解抗战历史,感受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坚定了爱国情怀。


   活动开始,班级代表进行了爱国诗歌朗诵,通过富有激情和感人力量的诗歌表达对英雄先烈的敬意和对祖国的深情厚意。诗歌的娓娓道来让同学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抗战时期的艰辛和牺牲,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

随后,同学们跟随工作人员参观了抗战纪念馆的展馆。他们聚精会神地观看展出的历史照片、文件和实物,了解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和奋不顾身的精神。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实物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抗战历史的沧桑与伟大。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重温了庄严的少先队入队仪式。他们向鲜艳的红领巾庄严宣誓,郑重向革命先辈承诺:爱国、努力、团结、互助、进步。这一庄重而庄严的仪式,让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自己肩负的责任,激发了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在活动中,同学们还学习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和意义,通过深入了解这首激昂嘹亮的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体会到了抗战时期爱国主义精神在音乐中的弘扬。同时,他们也学唱了革命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通过歌声表达对共产党的敬仰和对祖国的热爱。


最后,同学们集体合影并向纪念馆献上鲜花。这个简单而庄重的环节,让同学们一同留下了这次特殊的参观活动的珍贵回忆,表达了对抗战英烈的敬意和对和平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抗战历史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立志成为有担当、有志向、有责任心的中国新青年。我们相信,在这样的教育引领下,他们将在未来的道路上发光发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参观感受】

忆抗战伟绩

——岁月的皱纹与历史的刀痕

初一(2)班 许伊敏

有人说,岁月能抚平一切,包括苦难,包括伤痕。

当工地的脚手架最终取代刑场的绞刑架,当清晨的早高峰最终取代战场的喧嚣,岁月真的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这种神奇的疗效吗?

“址”诉岁月辉煌,怀着期盼已久的心情,我们首先到达了卢沟桥畔,一座古城巍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城门上所刻的“宛平”二字,仿佛将记忆的胶卷拉回上个世纪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沿着城内保留着原貌的街道行走,烈阳高挂,发烫的水泥地上纠缠着树木枝叶的影,很快到了目的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门的前方,1937.7.7的铜字在正午的阳光下,他们闪着光。

那是历史。

纪念像前,排排红领巾以洪亮的嗓音诵响《忆抗战伟绩》。当手中的菊花束安稳地躺在耸入云霄的碑前,散下它们被拉长的影,这是从未经历灾难的新一代人,对那场浩劫、那些刀痕的认识与思索、敬畏与挽怀。

踏进黑暗的博物馆,却没有一丝儿阴森,只因心是热的,是暖的,博物馆中的文书、字画、铜像,无一不震撼我心。烽火余生如杨靖宇,冰天雪地之中,四面合围之下,共产党人以生命大写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如闻铁马金戈勇,今天之所以还能有中国,就是因为有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在最黑暗、最困难、最无助、大多数人万念俱灰,除去牺牲即是叛变的时候,用自己的灵魂与血性,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血沃神州书壮伟,仿佛听得见鲜血从洞穿的身体流出,染红了脚下的土地,眼前招展回旋,炮声隆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脚步沉重,心亦沉重,再识“母子两代英雄”,我们也提笔,做为即将奔赴战场的战士,向英雄母亲道别。今已亭亭如盖今岁日寇悍然进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可高枕无忧今以此书与吾母别矣!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乃阴间一鬼

辗转一路风尘,为救国救民,若有幸求得,愿以身践之,虽万死亦不辞!只愿以此抚平母亲脸上的皱纹……

篇篇铭刻征程迹,待我回神,同行队伍已然不见,意犹痴,蓦然回首,却见他们向墓碑鞠躬的瞬间。

正午的光线似被风吹散,白云镶上烟丝金,少年们的脸红扑扑,宛若天边的霞,得到了升华。

岁月迹不应迫使人忘却,在奔腾不息的光阴长河中,我相信他们还将长久萦绕着我们。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每一个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注入新鲜活力的人,都在使我们的声音穿越苍穹,让世界听到中国人民的心声。

而我幸生逢盛世,更当以一生少年指点江山之热血,护得华夏历史与记忆,屈辱与救赎,创就祖国新的辉煌,不负前辈先烈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