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队·主题活动】我校少先队组织学生深切缅怀当代神农袁隆平爷爷
发布日期:2021-05-26 信息来源: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91岁的袁隆平爷爷在湖南长沙逝世,永远离开了我们。得此消息,全国人民无不哀痛惋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24日的少先队活动课,我校小学各班怀着沉痛心情回顾了爷爷平凡且伟大的人生历程,再次感受他爱国爱民的浓浓赤子情。
(一)立下宏志“禾下乘凉”。
生于1930年动荡时代的袁爷爷从小跟家人颠沛流离,亲眼见路边饿殍满地,十分痛心。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农学大学生,他立誓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他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让杂家水稻覆盖全球梦。只做一件事,让14亿国人不再饿肚子。
(二)坚持科研,永不言败。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他坚信“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知难而进,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他迈开了双腿,走进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日复一日,他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三)身先士卒,造福人类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阐明这次试验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十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近十三亿亩,累计增产稻谷一千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二十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理念。先后应邀到美法英国意澳等八国讲学、传授技术。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先后四年内又连获了三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四)主席赞誉,师生钦佩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学习。“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
同学们看到袁爷爷的贡献,都不由得鼓掌,更为失去他而痛心。更在心中埋下了像袁爷爷一样为中华振兴好好读书的宏志。
当代神农美誉留,杂交水稻惠寰球。
田间写意豪怀展,禾下乘凉素志酬。
一腿泥浆融大爱,满头霜发浸宏谋。
神农今日长辞去,粒粒留存国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