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世界的深度对话:“1+3”项目班开展英语特色课程公开课
发布日期:2025-03-14 信息来源:
3月12日,北外附校“1+3”项目班开展英语特色课程公开课,集中展示了“SEE”一体化外语课程体系的创新实践。本次公开课以学术英语与新闻英语为核心模块,特邀北京市特级教师、海淀区英语教研员孙铁玲老师全程观摩并点评指导。
学术英语:跨学科融合赋能生态保护议题
在首节学术英语课上,吴芳老师带领学生围绕“海豚与鲸鱼保护行为的多维分析”展开深度探究。课程紧扣“SEE”课程体系中学阶段“转要变化”目标,即从基础知识向跨学科能力进阶,将语言学习与生物学、伦理学深度融合。通过解析海洋哺乳动物的协作行为与生态平衡机制,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工具并通过“故事的力量”,论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伦理价值。
新闻英语:聚焦科技前沿,解码中国创新路径
史芳老师的新闻英语课程聚焦前沿科技趋势,以人形机器人、AI智能体、基因编辑、绿色技术及太空探索为核心议题,采用“1+4”教学模式(即:1次教师示范引导+4个小组分领域探究),从高频术语解析(如CRISPR、CCS、AI agent)到战略路径探索,解码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技战略,并围绕“从零到一”的基础创新与“从一到N”的产业转化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构建语言表达与逻辑的双向联结,充分体现“内容为基、意义先行”的课程特色。
专家点评:系统化课程设计的标杆实践
海淀区教研员孙铁玲老师在点评中高度肯定本次公开课的示范价值。她指出,“SEE”课程体系通过阶梯式目标、跨场域融合及个性化路径,实现了语言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深度嵌合。学术英语以“故事驱动”激活批判性思维,新闻英语以“现实联结”赋能全球视野,充分彰显“系统化、拓展性、体验性”三维框架的实践效能。孙老师特别强调,课程中显性化的思维策略教学及“外语+科技”“外语+人文”的特色模块设计,为新课标下的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范式。
以语言为桥,向世界发声
北外附校“SEE”一体化外语课程体系荣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课程始终秉持“遇见世界,成就自我”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全球胜任力的新时代人才。此次公开课不仅展现了北外附校在课程创新中的深耕细作,更以“学术为基、科技为翼、思维为核”的实践探索,为学校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